公告

“广播台在我心中是闪闪发光的”——访89级台友周静副教授

来源:  发布者:杨帆 刘卓识     日期:2013/9/24 17:31:00   点击数:5918  

                                     “广播台在我心中是闪闪发光的”
                                      ——访89级台友、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静副教授


      她是89级广播台台员,她开启了不少广播台先例——第一个女学生主编,第一个女学生台长,第一个兼任播音、编辑和记者的台员。她就是周静,独一无二的周静,和广播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周静。粉色针织衫、牛仔裤、帆布鞋,眼前的周静老师不像一个风风火火、事业有成的职场女性,反倒让人觉得她更像一个姐姐,亲切可爱,娓娓道来她和广播台的故事。


                                                     她是初来广播台的新疆女孩
      1989年9月18日,周静老师从新疆出发,一路颠簸来到了成都,来到了西南交大。“我清楚地记得,9月25日,是我接触到校广的第一天。那时的我很好奇,那个大喇叭到底是什么,它会发出声响,有诗歌朗诵,还有音乐。那是我在中学时代从未接触过的新奇事物。然后,我得知校广在招新,我决定去试试!”就这样,周静老师凭着她的一腔热情,开始了她在广播台的旅程。
      “招新那天,我是打算去面试播音的。”周静老师说,在面试完播音之后刚要离开的时候,偶然路过记者考试的教室,一股热情再次涌上心头,“原来还有记者,我也要考!”虽然考试已经开始半个小时,周静老师用诚意说服了当时的记者组组长桂富强,参加了笔试考试。记者考试的第二阶段是模拟采访,周静老师被安排到了采访桂富强,人小胆大的她第一句话便震住了桂富强:“你是87级的吧?你参加过动乱吗?”聊天式的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后来公布成绩,广播台的播音组和记者组同时录取了周静老师。但按照惯例,周静老师只能选择播音或者编辑中的一个职位来做。干劲十足的周静老师对这个先例很是不满意,她跟当时的广播台指导老师施丽娟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凭借自己的执着说服了施老师,成为了广播台第一个身兼两职的台员。“到后来,我发现,我也可以做记者,可以播自己写的东西,那多有趣呀!”就这样,周静老师成为了当时广播台最活跃的一份子。
                                                  “甘当广播台的小傻瓜”
      “在广播台的日子,是一段让我获得了全面成长的时间。我几乎将自己的整个身心投入到广播台中。如果说周静在广播台有什么符号的话,那肯定就是‘执拗’和‘热爱’。”周静老师说,她本着做事一定要认真的专业精神去热爱着广播台,“甘当广播台的小傻瓜”。“我来,我来!”在广播台里总会听到周静老师的声音。因为她的全能,她非常乐意替代任何有突发状况不能来广播台的播音或者编辑。她在广播台不怕吃苦的精神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爱。
       那个时候的广播台用的还是双卡录音机,平时放音乐用的都是录音磁带。录音磁带都被存放在一个柜子里,有广播台专门的师傅管理,各种各样的音乐加起来差不多四百盒。细心的周静老师察觉到,这些磁带的存放顺序是乱的,每次做节目要用的时候都得找半天,特别不方便。于是周静老师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她用自己的周末以及平日里的空闲时间来广播台听这些磁带,每一盘里的每一首歌都听,并按照歌曲的风格分门别类,还为磁带上的标记做校正工作,把几千首歌都写在了记录本上。做完这个工作之后,连师傅也会跑去问周静老师某盘磁带的具体位置。周静老师说,这不是为邀功而做的事,是纯粹出于自己对广播台的爱而做的事。
                                                    “广播台伴随我的成长”
      “没有任何事物能替代广播台在我心中的位置,它在我心中是闪闪发光的。”周静老师说。
      从1989年到1993年这四年里,周静老师伴随着广播台一起成长。“在广播的四年是我人中最重要的阶段,它不仅造就了我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也让我认识到只有强手与强手之间的合作才能使自己更加强大。不仅如此,它还培养了我的集体性格——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只有在这种职业化的训练和相互影响下,我们才都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周静老师说,正是相同的集体性格让广播台的同学们无论今后去到哪里都还是那么亲,不仅在我眼中看得到你,在你眼中也有我的影子。“广播台里有我们不可替代的情谊,这里有友情,有师生情,也有爱情。虽然大家在广播台待的时间也不过在2年左右,可是惺惺相惜、爱才惜才的情感却在悄悄地酝酿,发酵。”回忆起当年像妈妈一样亲切的指导老师施丽娟老师,回忆起当年一起奋斗的台友,周静老师很感慨。那时的他们会在周末去学校旁边的茶馆要上一杯三毛钱的盖碗茶,然后在落日的余晖下谈黑格尔、谈尼采;谈人生、谈理想。
      “那时的我们都是善于担当的人,我们不浮躁,很淳朴。”经过当时广播台台员的共同努力,广播节目的形式变成了直播。而同学们对于节目的反应也是十分热烈的,周静老师所收到的听众来信都有几本书那么厚。同时,播音们成为了一个个舞台上的校园明星,广播台也一直是大家追捧跟风的对象。
      “虽然广播台只是我人生中一段短暂的经历,但影响力却是伴随一生的。”周静老师说。
                                              “希望广播台越来越好”
      “勤劳、善良、苦干,这些都已经老了,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周静老师引用奥巴马的一句话谈起了对如今广播台台员的建议。“一件事究竟做得好不好其实追溯到一个人的目标设定,人都是理性的动物,不要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谈收获,我们应该珍惜广播台这个平台,善用自己的资源。要想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就不要跟大家比,只跟自己比。”周静老师说,想到广播台,她想到更多的是责任,而不是荣誉。
      说到对广播台未来发展的建议,周静老师说:“也许现在新媒体的冲击会让我们手足无措,但是,我们并不需要去打败那些新媒体,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广播台在校园媒体中更加成功,我们也可以介入新媒体,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同时,如果需要,我们还可以将此问题作为一个科研项目或课题等来研究和讨论,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广播台是一个引领学校时尚的地方,我们必须得做到创新,做更多的努力,勇敢地去做各种尝试。希望广播台越来越好。”

      后记:

      对周静老师的采访,始终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进行,周静老师极好的口才、丰富的表现力让我们领略了当年这位全能台员的风采,让我们自愧不如;她那份发自内心的对广播台的挚爱更让我们感动不已。最后,周静老师不仅为60周年台庆录制了祝福,还细心地为我们手抄了一份她手机上的台友通讯录,这是为我们台庆献上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周静台友台庆寄语:
      广播台60岁了,虽然看似一个甲子了,但他还是很年轻的,祝广播台永远朝气,永远活力,永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