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60年前的广播台往事——访50年代台友朱铃教授

来源:  发布者:2010级编辑 孙梦莹     日期:2013/9/23 19:23:00   点击数:9437  

                                    60年前的广播台往事
                                          ——访50年代台友、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朱铃教授

      广播台从1952年成立,到2012年的今天,已是一个甲子的轮回。从建台初期一点一滴的基础到如今的发展壮大,一位前辈台友见证了广播台60年的发展变化,他就是全国著名的思政教育专家、我校政治学院朱铃教授。

     
       作为广播台最年轻台员,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广播台元老级的台员、年已耄耋的朱铃教授。第一次见到朱铃教授,他矍铄的精神、中气十足的声音和亲切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随后的交谈中,清晰的思维、健谈的言路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朱铃教授那颗年轻的心,感受到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更有同为广播台人的自豪。
       朱铃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聊起了60年前的广播台往事。
       朱教授1952年从北京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到我校工作,他的本职工作是学校的教师,在广播台是属于社会工作。两年后他到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离开了广播台,之后又回到学校,并几次兼任广播台工作。“我是52年9月进入广播台工作的,那时候,我们的广播台刚刚成立,是《新唐院》(校报)的一个组成部分”,朱铃教授回忆着那个时代广播台的样子:“两间小屋子,加在一起也只有20平方米。当时设备很落后,就连录音设备也是几年之后才有的,是很老旧的钢丝录音机,很大很笨重的,搬都搬不动,更不可能像现在的设备,采访时候放在这里就可以了……”
      “在建国初期的那个红色的年代,每个人都是那么积极地工作,当时的台员们,包括老师和学生都不是全职负责广播台的(大概5、6年后,才有专职的负责老师),老师们要正常授课,还要搞科研,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但是每个人都在积极地为广播台做着贡献,可以说是将全部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广播台的工作中来了,尽管没有一分钱的报酬。”朱教授说,“那个时候,每天到下午4点钟,我们就要到广播台里去了,一直要工作到8、9点钟。忙不过来的话,饭就叫别人帮忙买一点带到台里来。遇到特殊情况,像‘周总理逝世了’这样的特殊新闻,就会有人整夜守在台里,将最新的消息及时地播送出去。至于礼拜六礼拜天,那肯定就是都在台里搞工作的……”朱铃教授感叹道:“那种奉献精神是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想象的。学校里的社会工作,也包括给报纸投稿等,都是没有稿费的,似乎这个话题根本不存在。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求回报的工作观念,使得那个年代的人际关系非常单纯,人和人之间谈的也都是如何把工作做好。”
        那个时代,在学校一提起“广播台”,真可谓“如雷贯耳”。当时信息的来源不像现在那么丰富,基本上只有报纸、做报告和广播三种形式。而广播台可谓是学校最快捷、受众面最广泛的消息来源,同时,也还会播放同学们喜爱的音乐和播出一些名人事迹,在那个文化生活缺乏的年代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朱教授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他记得50年代有一本书,是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陶成写的风靡一时的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那本书出版量很小,很多学生喜欢却买不到,于是广播台就每天为大家连播。当年播音的是刘素珍老师,她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很多人至今都还能回忆起那时所听到的声音。“每天只要到了这本书播出的时候,学校的食堂里就鸦雀无声,所有的学生都在静静地聆听着……”朱教授细细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声音创造的画面,看到了学生们对于广播的依赖和喜爱。
       从50年代广播台起步发展开始,朱铃教授为我们详细分析了广播台发展的阶段,对比之下,朱教授不仅感叹“今非昔比”:广播台现在无论从硬件还是从人员上都有了很好的条件,学生的视野也比那个时代开阔。朱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广播台是经过风风雨雨的,是随着国家和学校的发展在风雨里走过来的,今天广播台的同学们一定要珍惜。但无论是哪个时代,都需要奉献精神,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身为新闻专业出身的老前辈,朱玲教授对现在广播台的台员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一个是‘快’,要实现新闻的时效性。另一个是‘准’,一定要将我们的方向把握牢,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好舆论导向的作用,同时还要准确地找出学生需要的和喜爱的,这是我们的生命线。第三点,就是要‘活’,随时保持与同学们的联系,建立好与同学们的人际网络和通讯网络,做到以人为本,倾听学生的心声,要不断接受学生的反馈,制作出形式多样的、学生喜爱的节目。”朱教授说,“如果让同学们喜闻乐见,如果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喜爱,能够很好地反映同学们的心声,就应该是广播台成功的重要标志了。”
      “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甲子了,60年了。我们广播台又走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征程。我们的过去是很美好的,我相信,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我们广播台的发展,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广播台的将来会更加美好。作为一个曾经在广播台工作过的人,我很珍惜在广播台工作的一段经历,同时,我也对我们广播台的未来充满希望,只是可惜我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不能再和你们并肩作战了。”说着,朱铃教授爽朗地笑了。
       直到现在,住在九里校区北园的朱铃教授经常还会在散步中驻足收听校园广播,他说,听到广播就会觉得非常亲切。
       后记:在采访朱铃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被感动着,被鼓舞着,已过耄耋之年的老先生对青年学子的关爱、对广播工作的关注、对广播台未来发展的期望都让我们新一代广播人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铃台友台庆寄语:
       60年来,我见证了广播台的建立、发展和建设的过程,首先祝贺广播台成立60周年。对于我们广播台,我有几点希望:第一点是希望我们广播台能够十分注意舆论的导向;第二点,希望我们的广播台能够和同学们取得密切的联系,使广播节目能够为同学们喜闻乐见,人人都喜欢我们的广播;第三点,希望我们的同学们、我们的老师们都能够来参加广播台的工作,共同建设好我们西南交通大学的精神家园。